P C  !

 

 

歷史的謊言

 

 

中國共產黨維護中國的領土完整?

歷史事實之一:中共割讓滇西南的江心坡和南坎給緬甸。

江心坡位於雲南高黎貢山西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之間,長約300公里,寬約100公里。19世紀英國侵緬,緬甸淪為英殖民地,英國以緬甸為跳板染指中國西南邊疆,佔領了中國領土江心坡。國民政府曾以措辭嚴厲的照會抗議英國駐滇總領事,拒絕承認其佔領。今天的台灣地圖上,江心坡仍然在中國版圖之內。1948年緬甸獨立,繼續佔領江心坡不放。1957年,周恩來會見緬甸總理吳努,卻承認了當年英國殖民者所劃定的邊界,也就是說,國民政府沒有承認的被無端佔領的領土,卻被中共承認了。包括江心坡以及周圍的部分領土,其面積比台灣還大一倍。1960年簽署了中緬邊境條約,第二條寫道:鑒於中緬兩國的平等友好關係……考慮到緬甸的實際需要,中國方面把這個地區移交給緬甸,成為緬甸聯邦領土的一部分。一塊主權本來毫無爭議的領土,就這樣因為平等友好和別人的實際需要輕易斷送了。南坎是孟卯三角地尖端處的一個城市,處於中緬交通要沖,戰略位置十分重要,猶如九龍之於新界。至今從緬甸入雲南,必經南坎度瑞麗江。它的特殊之處在於,雖然屬於中國,卻處在緬甸領土包圍之中,是一塊飛地1897年英國逼迫清政府割讓南坎,被李鴻章拒絕。當年的《中英續議緬甸條約》中,英國承認南坎為中國領土,只是永久租與英國管轄,英國付租金直至緬甸獨立,後由緬甸繼續付租金。中國上台後中斷。南坎的租借,如同香港一樣,屬於強加於人的不平等條約,隨著緬甸獨立,中共理應理直氣壯地要回屬於自己的領土,而現在,南坎仍然在中國版圖之外。清朝之與英國,強弱自明,其割讓或租借領土屬於戰敗後的無奈之舉。但是隨著緬甸的獨立,中共稍後也上台執政,滇西南的領土問題,已經變成中緬之間的問題,而緬甸之於中國,用吳努自己的話說:是羔羊之於大象的關係。在這種國家關係下,中共竟然輕易斷送領土,真是視領土如兒戲一般。比起顢頇的清朝,中共不是更加賣國和無能嗎?

歷史事實之二:中共默認麥克馬洪線,放棄領土9萬平方公里。

麥克馬洪線是1913年的中英藏三方會議以後,由印度殖民政府代表麥克馬洪和西藏代表交換的秘密文本,單方面確定了中印邊境東段的邊界。簡單地說,就是把傳統的中印邊界沿喜馬拉雅山向北推進了100公里,這樣,原來屬於中國的喜馬拉雅山南側的山麓地帶,就劃到了印度一方。在雪域高原,這塊氣候溫和,降雨豐富的山麓地帶是西藏江南,戰略及經濟價值不可估量。麥克馬洪線並沒有得到國民政府和西藏政府的承認,卻在中共上台後被周恩來默認。在中印短暫的蜜月期,周恩來曾經向尼赫魯表示,由於雙方的友好關係,中國承認麥克馬洪線。其証據是,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爆發,中國軍隊曾經一度越過麥克馬洪線推進到了中印的傳統邊界,奇怪的是,把印度軍隊驅逐出邁克馬洪線以後,中國軍隊又莫名其妙地向北退回到麥克馬洪線以北,甚至更往北撤退了20公里。這樣,西藏最富饒的9萬多平方公里本來屬於中國的土地,重新回到印度手里,至今未變。

歷史事實之三:割讓江東六十四屯給蘇聯。

從沙皇俄國到蘇聯,一直侵略中國的領土,是鯨食中國領土最多的侵略者。清朝的積弱已經是不爭的歷史,割讓領土已經令後代羞愧不已。令人遺憾的是,中共上台後,跟老大哥的蜜月期裡,又把清朝政府以及張作霖都未曾出讓的江東六十四屯割讓給了蘇聯。1858年,中俄簽訂《璦琿條約》,以黑龍江為界,把原本屬於中國的黑龍江以北,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的土地割讓給俄國。但是留下了一個尾巴,就是江東六十四屯。這片地方大約3千平方公里(約為香港的三倍),本來屬於璦琿縣,清朝以本地多中國居民為理由堅持不讓,俄國也承認了中國居民可以永遠居住,俄人不得干涉。光緒26年,俄國遠東軍入侵江東六十四屯,殘殺中國居民5000多人,釀成震驚世界的江東六十四屯慘案,使得原來的居民無法返回。但是清政府仍然不予承認俄國的佔領,並不斷向俄國交涉。後來的張作霖政府也繼續交涉,1920年,國民政府派代表與蘇聯遠東代表談判,但是蘇聯遲遲不肯答復。這塊土地,從清朝到北洋軍閥,到國民政府,都曾經不懈努力爭取過,但是到了中共當政時期,卻不再有人提起。也被默默地葬送了。

以鄉村盲流和社會邊緣人為主體成分的中國共產黨,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利益和民族的利益,他只有一個利益,就是自身的權利和由此帶來的享樂。拿領土問題來說,他一方面冒充國家領土的捍衛者,一方面又根據自己的利益需要任意地割讓領土,拿國家利益當兒戲。今就領土問題,將中共的丑惡嘴臉作一番揭露,至於其他方面的謊言,待他日有暇,慢慢道來。

資料出典:蔡詠梅著《中共割江心坡,南坎予緬甸》《默認印度佔領9萬方里土地》於明著《黑龍江江東六十四屯的厄運》

 

 

16-3-2004

 

如網友有任何意見歡迎到  PC 留言板 電郵 給我

 

 

 

 

Revised: 15 March 2004